“这玩意儿还能卖?”哥们在手机上刷到一条信息,差点没把手机扔了。一台保养得还算不错的双管37高炮,明码标价,等人收藏。这场景,多少有点超出我门的认知范围。
这事儿吧,还真有点说头。前阵子在地铁上,巧了,旁边坐着一位大爷,聊起来才知道是省军区修械所退下来的老师傅。我顺嘴就问了,我说咱部队里那些退下来的老伙计,特别是那经典的双管37高炮,最后都去哪了?是不是都回炉炼钢了?老师傅笑了,摆摆手说,那可不一定,这东西的用处,大着呢。
他说,销毁的其实不多。上世纪九十年代那会儿,部队换装,一大批37高炮就从战斗序列里退下来了。相当一部分,直接拉到了各大国营工厂的武装部,成了民兵训练的教具。也算是发挥余热,让新一代人摸摸真家伙是什么手感。
还有的,摇身一变,干起了人工降雨的活儿。你别说,这还真是绝配。哪里天旱缺水,乌云又迟迟不肯“开口”,气象局就把这高炮拉过去。机动性好,随便什么车都能拖着跑,对着云层打几发降雨弹,效果立竿见影。比起那些老旧的57炮、100炮,退役就等于进了仓库,37高炮这算是找到了事业第二春。
当然,更多的人可能是在各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里见到它。南京的国防园,孟良崮的纪念馆,还有安徽那个军旅小镇,都摆着这老功臣。游客们上去摇摇高低机、方向机,摸摸冰凉的炮管,孩子们则好奇地满地找那四个实心轮胎的气门嘴。而对于我们这些老兵来说,那感觉就不一样了,每一个部件,仿佛都还带着当年的记忆。
当年在部队,高炮师、高炮团、高炮营,那是陆军野战防空的主力。不光陆军用,海军的一些老式舰艇上,甲板上也站着这双管的“卫士”。可以说,海陆两军的几代人,都是听着它的怒吼声成长起来的。
也正因为这份感情,网上总有些声音,说现在无人机这么厉害,是不是可以把这些37高炮重新启用,拉出来打无人机?毕竟它轻便灵活,部署快。这想法听着热血,但老师傅听了只是摇头。
情怀归情怀,那3500米的有效射程,在今の无人机蜂群面前,够看吗?更别提火控系统已经完全落后于时代。与其费力改造这些老将,不如把资源投给激光武器这些新锐,打击效率完全不是一个量级。
所以,当在网上看到有人真的在出售这东西时,那份震惊就可想而知了。它们到底是怎么从层层管制的军械库,流落到民间藏家手里的?这背后,或许又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。
对我们这些操作过它的人来说,这门炮,已经不仅仅是一件武器了。它是一段岁月的见证,是青春里最铿锵的符号。或许,让它在博物馆里安静地待着,偶尔接受人们的注视,就是最好的归宿吧。你觉得呢?
南京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